因为认识了新来的同学, 参与了一些黑社会的活动, 阿象(匿名)做了老大, 要同学们顺从他。他时常在班上发脾气, 无故敲打桌子、书橱, 甚至发生打闹事件, 并捣乱班上次序。最糟的记录是逃家三天, 甚至以老大身份, 带着其他同学一起旷课……
× × × ×
田(匿名)是初中三的男生, 长相清纯、性格温柔, 因此常被排挤、被嘲笑、被围堵等。男性同学常觉得他缺乏男性威严, 取笑他应该做女生, 别丢男生的面子, 导致他失去信心, 每天情绪低落、害怕, 成绩也退步。
× × × ×
小米(匿名)是高一女生, 皮肤较黑、个子矮小, 被同学取了一个不雅的外号, 因此上学是她感觉非常不自在的一件事。她也因此信心低落, 不知道要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 时常黯然神伤、哭泣, 想要翘课。同学也因此而取笑她……
× × × ×
以上三个案例都是校园欺凌的现象——学生遭受三字经辱骂、被群殴、被孤立、被欺压、被威胁等, 这些都已经不是戏剧或漫画的凭空想象。
在我国, 11至17岁的中小学生是面对欺凌的高峰群。这个年龄层的学生, 常见在面对欺凌问题上不知所措, 心灵受创。
欺凌形式多样化
我国近年来频频发生欺凌事件, 让许多家长在送孩子上中学这件事情上添了一层忧虑。孩子的成长背景不能小觑, 包括家庭、校园与社会环境的背景因素,都很重要。
对年纪较小或中低年级的小孩来说,欺凌程度轻微, 可能流于玩闹形式, 也是孩子们的一种学习。高年级孩子就比较容易出现欺负和欺凌现象。
在我国,较常见的欺凌有:
- 言语欺凌, 即以语言攻击他人;
- 肢体欺凌, 即以手、脚或拳头攻击他人;
- 网络欺凌, 即在社交网络中攻击对方, 或散播谣言, 形成精神虐待;
- 间接欺凌, 如散播谣言、不友善的眼神接触和态度、无视他人存在、孤立、杯葛或排挤受害者、以交通工具跟踪或以工具攻击他人。
不论何种模式, 当我们发现身边的同学有被欺负或受伤的迹象时, 我们都应该鼓励并协助他们勇敢地举报欺凌者。
如何发现孩子被欺凌?
有时候, 孩子遇到困难, 会选择不愿和爸妈说。如果父母又不关心, 这事件就会变成心里永远幽暗的
地带, 一种不敢去触碰又影响深远的伤。
父母的反应也会直接影响孩子面对问题的意愿。选择责备孩子“怎么那么没用”, 或过度紧张而直冲学校理论的父母, 也会让孩子裹足不前、选择沉默, 以免平添更多心理压力。
因此, 身为家长, 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生活状况, 并观察他的改变, 最有助及早发现自己的孩子被欺凌。
譬如, 当孩子开始埋怨他做了许多好事却没人了解、这世界不公平, 或他羡慕某某同学可以利用强悍的手段获得想要的职位, 或他对身边的事物开始反感, 或认同社会就是弱肉强食的, 或变得焦虑、身体有受伤的痕迹、或经常不想上学, 宁愿躲在家里时, 家长就要格外注意了。
如何协助孩子?
-
倾听比介入更重要
倾听孩子的问题, 别心急于要立刻处理并处罚欺凌者, 因为问题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家长应与校方合作处理整个事件, 并好好倾听、关心及安抚所有牵涉在这事件中的孩子。让孩子可以做到情绪纾解, 让他们对父母、家人及师长有信心, 减低自己的无力感, 更了解到自助与求助的重要性, 也明白所有问题是可以获得解决的。
-
转班或转校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很多家长在碰到欺凌的问题时, 通常会以转班或转校来解决问题。但这都不是最好的问题解决办法。
家长应该与孩子一起面对, 思考如何调解与改善情况, 不让欺凌事件重演。让孩子从事件中知道错不在他, 也让孩子了解加害者与被害者所具有的某些特质, 并让孩子找到在逆境与劣境中的生存方法, 形成孩子一辈子受用的问题解决能力。
-
后续辅导,引导正向思考
学校的辅导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除了聆听孩子的问题、陪伴孩子、处理孩子的情绪外, 还要让孩子了解事件的影响有多深远, 帮助孩子做好准备与预测, 一起化危机为转机。校方做到“防范校园欺凌, 校园安全至上”最为重要。
-
帮助孩子找到面对困难与抗压的能力
父母可以询问孩子整个事发经过, 描述情况, 发掘事情的真相, 并引导孩子把情绪说出来。
老师们也可以让孩子们以辩论的方式来了解欺凌者与被欺凌者的感受, 让孩子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
当我们可以引导孩子设想每个可能的情境及可能面对的状况, 提高孩子面对并处理欺凌事件的能力, 让孩子说出各种适当的减压方法时, 孩子比较不会再害怕、退缩、感到无力, 或否定自己。
-
建立孩子的信心, 导正孩子的发展, 预防胜于治疗
加害者若处于成长时期, 应被给予机会, 让孩子有改过的空间, 以免滋长不良劣习, 将来犯罪, 更难改正积习, 社会也将付出更大更昂贵的代价!
学校应与学生一起面对欺凌问题, 陪伴孩子成长, 从关心孩子、重视孩子的各项问题开始做起, 在关键时刻导正孩子, 做好正确的预防工作, 让孩子不再是欺凌他人的加害者。
-
鼓励孩子, 关爱孩子, 不让孩子再当恶霸
校方应从关心孩子、理解孩子中取得孩子的信任, 则孩子才会听取老师的劝导。
与其责骂,不如使用鼓励、赞美等话语, 让孩子得到肯定, 提高孩子的自信, 发现孩子的优点, 让孩子履行一些可以胜任的职务。如此一来, 加害者才可以改头换面, 从惹是生非变成循规蹈矩的同学。
——《梦翔中学》001期,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