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同行

当东方孩子到澳洲上学

文 | Stacey周仪芬 · 翻译 | 蔡佩娟

2008年,陈美云(Cecilia Tan)与丈夫带着3个孩子离开了新加坡,移民澳洲去。一晃,12年过去了,两个大孩子如今在莫纳什大学(Monash University)修双学士,小女儿也已升上高中,在佛蒙特中学(Vermont Secondary College )就读。

新加坡的教育水平闻名世界,学术成绩优越,与之相比,澳洲的学习模式则显得较为悠闲、自由。

初到陌生的环境,面对差异很大的学习模式,陈美云的孩子很快就融入其中了,没有适应问题,其中的秘诀是什么?陈美云又如何引导、陪伴孩子去面对不一样的学习环境?

Q1. 你们要移民到澳洲时,是否曾想象澳洲的教育环境可能有所差异,孩子不能很好融入?

其实,我们后来发现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困难。两国都属于英联邦国家,教育系统也相似,例如6年小学教育、6年中学教育。再者,我们习惯了新加坡较严谨的教育制度,反而能更好地融入。

Q2. 孩子们花了多久时间去适应新环境?

很快,他们就交到新朋友了。我安排他们在公立学校就读,也没遇到很大的适应问题,可能因为他们才9-11岁,年纪还很小,比较容易适应。
唯一不习惯的是,他们得经常在学校发表或分享自己的想法。但我觉得孩子可以在发言或分享过程中,逐步建立自信心,是件好事。

Q3. 就你看,孩子在澳洲中学就读时,会面对哪些挑战?你会担心孩子的“亚洲价值”断层吗?

就我看来,有两个方面的挑战:
1.语言隔阂
这是最大的障碍。如果孩子无法掌握好英语,便会拉长他们的适应时间,导致他们无法与同侪好好沟通,而心生焦虑与压力,进而打击自信心。

2.校园欺凌
欺凌事件还是会层出不穷,但这不是个别案例,而是全球应该关注的课题。
我的孩子从小学开始就在澳洲上学,然后进入当地中学、大学,相对起来,就比较容易融入与适应。他们的校园生活也不曾听闻发生过严重事情。而他们在新加坡本就习惯英语教学,所以不存在语言的问题。

比较起亚洲价值,我更重视孩子在校或步入社会后,在面对不同的挑战时,是否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尊重别人、不行差踏错。

Q4. 你如何协助孩子去应对异国文化,从中找到平衡?

其实澳洲的城市生活和新加坡没什么两样,我们同样会接触到多元族群与文化,也一直鼓励孩子多去认识不同族群与文化的朋友,多去尝试新事物但态度要稳实,我们主要还是希望他们能做自己。

Q5. 对那些也想送孩子到澳洲上中学的父母,你的建议是?

1. 先做好资料收集——你要清楚安排孩子到澳洲读书的目的,明白整个入学流程与条件,譬如英文程度要多高。我建议家长不妨与澳洲当地的朋友或亲戚沟通了解澳洲教育系统,多收集不同的意见。

2. 确保孩子英语很好——如果孩子的日常用语不是英语,那在去澳洲前,必须打好基础,别让孩子因为语言的隔阂而失去自信心,而无法好好适应澳洲的生活。

3. 让孩子了解澳洲生活——孩子即将投入的澳洲生活、环境、文化如何,家长不妨协助孩子先做好这项功课,孩子会比较容易投入与适应。

4. 亲身探访校园——澳洲的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有所差别,所以如果能力允许,父母不妨先前往澳洲,探访当地学校,亲身体察,更有助于做出适合孩子的选择。
总的来看,若想提供孩子一个具均衡发展的教育模式,我觉得,澳洲的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Q6. 你是否建议孩子在没有父母或监护人陪同的情况下,到寄宿高中就读?

为了提供外国学生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澳洲设有三种模式:
1.寄宿家庭方式
学生居住在学校安排的当地人家里。
2.寄宿学校
年纪较大或较独立的孩子,可以选择有宿舍的学校。
3.在校园附近租房子
不论哪一种选择,父母都需要谨慎评估,再做适合孩子的选择。

Q7. 就你的观察,为什么亚洲父母愿意花昂贵费用让孩子到澳洲就读?

我觉得主要是许多家长看到孩子在澳洲学有所获、是个不错的成长体验,孩子未来的发展机会也比较多。

Q8. 看起来亚洲父母还是很向往西方教育模式,你怎么看?

我从没思考过教育是不是“西方”的,对我来说,全球教育系统的价值与宗旨都是一样的,只是教育体系、教学方法与关注点不同而已。很多亚洲国家的教育系统比较严谨,较偏向死记硬背的模式,但也获得不少人认同。澳洲教育系统则倾向多元思考,比较有别于亚洲国家采用的模式。究竟澳洲教育适不适合,还是见仁见智的问题,要回归家长的观念——想要给予孩子一个怎样的教育模式,一个更适合孩子的学习环境。

Tags
Show More
Back to top button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