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翔力生涯教育工作室

别让分数糊化了考试的意义

采访·文 | 林晓薇 · 刘蕴菁

近年来,我国刮起了教育改革的风潮。2013年,政府开始推行高层次思维教育(KBAT),推行至今第三年,各相关机构和人员仍在摸索、调整与适应新的课程和考试;董总也在今年宣布将进行独中教育改革,并计划以三年时间拟定独中教育蓝图,届时统考会有什么改变,还是未知数;私立学校方面,更是各家有各家的课程、系统和考试;而从私立学校转型为国际学校的情况,也日益增多,校内孩子忙着适应,校外父母忙着评估孩子可否面对。

“这个考试改变了格式和要求,该怎么办?”

“这个体制的课程艰深,考试也很难,孩子有办法考到好成绩吗?”

“这种考试我不熟悉,要怎么协助孩子应付?”

不同类型学校的父母各有不同的苦恼。

捆绑于分数,亲子都紧张

三个孩子都送往私立学校的Chloe,老大和老二都在IGCSE考试体制下度过,如今已经到国外深造;老三却面临学校转型,从IGCSE变成IB体系,“孩子考不到像哥哥姐姐过去那样的高分,快没信心了,所以我们考虑给他转校。”

被分数困扰的情况不仅止于私校,刘女士的儿子Ben在甲洞国中求学,也有分数上的困扰。

今年面临SPM的Ben是政府自2013年推行高层次思维教育后的第一批SPM考生,有很多的考试格式和要求要去遵循。2013年开始,SPM考生还必须在国语及歷史这两个科目及格,才有资格取得SPM证书。

今年17岁的Ben为了应付SPM,每周补习4天。经历3月到8月的各种大小考,即便忙着上课和补习,成绩依旧不甚理想,刘女士觉得儿子的成绩和努力不成正比,“真的很让人沮丧!”

三个孩子都在独中求学的黄先生能理解刘女士的沮丧。“初中的时候,我孩子总平均还可以维持在70分以上,到了高中就掉到60几分甚至要不及格了,孩子的自信受到打击。”

考试具反映功能,可改善教与学

考试分数不佳,是不是就代表孩子程度不佳?

教育博士黄祯玉认为恰恰不是。她认为“老师教了,学生却学不好,这中间就有需要调整的地方”,也就是改善问题的契机。

“考试让我们可以评量教与学的成效与不足。”她说。

黄祯玉强调,考试的真正目的,是在帮助老师、家长和学生了解学生学会了多少,该如何调整教学和学习方法以达到教育目标。

曾是独中校长的黄祯玉博士指出,考试,是推动教育变革的方法之一,它可以反映教育的缺失,具有科学性的参考价值,能协助以下三方:

1.教育方——作为接下来教学过程甚至教育决策的改变参考,让课程设计、教育体制、办学风格、师生互动等都做出相应适当的调整,而变得更好。

2. 学生——透过考试去检讨自己的学习方法、态度、习惯、时间管理等,协助自己迈向成熟。

3. 父母——当家长的目光不再是继续停留在“考几分”这件事情上,而是协助孩子在分数上“了解自己-调整方法-改善学习”,帮助孩子继续成长与发展时,考试便有了正面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