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教育

国民教育寻求转型 私立教育惊人成长

采访·文 | 刘蕴菁、侯雯荔

2012年, 教育部公布了《教育大蓝图》, 提出了五大愿景、11项教育转型计划, 以便培养具有知识、思考能力、领导能力、双语能力、人文素养以及国籍认同这六大特征的年轻人。

这意味着从2013年至2025年间,马来西亚的国民教育将进行一连串的转型,而首当其冲的必然是学生。

《教育大蓝图》把马来西亚的教育放在国际教育的框架,对比全世界100多个国家的水平,检视我国的教育过程和成果。

针对上述,也是关注我国的社会评论员陈亚才指出,我国的教育水平是世界最后的三分一,教育成果并不显著,而教育资源的投入则在平均水平之上。

陈亚才指出,《教育大蓝图》主张批判性、思考性学习。这考验老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生是否能够吸收课堂上的教学,并且举一反三。

“概念虽然如此,如果老师或学生都摆脱不了要求标准答案的思维,思考性的题目就会让学生感到挫折,最后就会打回原形。

陈亚才指出,推行思考性学习、设计思考性的题目时,就要接受思考性的表达。如果一定要有标准答案, 就不会有思考性的解答。

而在不同的学科领域里面,思考性的包容度并不一样。例如科学, 答案可以很精确; 但是作文部分, 每个人写的内容都不一样, 如果要标准内容, 就会失去创意。

“所以,如果要落实这个概念,校长、老师、家长、学生必须一起改变思维。”他说。

《教育大蓝图》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校本评估”, 也就是将学生平时活动、考试成绩算进总成绩, 不会因为一个考试就定生死,老师也能因此看得到学生的进度。

不过,实施校本评估的前提是,涉及的机制、系统和人都必须做好调整, 否则无法彰显效果。

这就是为什么当初中评估考试(PMR)由新的考试制度PT3取代,会引起学生、家长和老师的担忧。

目前PT3考试以学生在校三年的表现进行评估,考试分数占60%,而剩下的40%则是班主任根据学生平日表现所做出的评估。因此, 学生需要适应新的考试制度, 老师必须掌握新的评分准则和相关作业。

不少家长担心孩子会因为老师的偏见而影响分数, 而间接鼓励学生去奉承老师, 以获取高分。

“教育改革需要时间, 国家不能只告诉人民形式的变化, 也要让人知道变化的原因。让大家清楚为什么要有改变, 背后的依据是什么, 预期达到的成果是什么。”

“大家没有进入状况时,就会用旧的思维来评价,这就无法达到预期目标了。”

陈亚才认为,观念的改变需要时间。当大家都有了共识后, 才能实现理想的教育。

这边厢,政府如火如荼地进行国民教育改革,另一边厢,私立教育也在以惊人的速度迅速成长。

配合国家经济转型计划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Programme, ETP)而放宽的国际学校管制条例, 使得国际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发展。

根据ETP官方网站,目前我国的国际学校共有106所,已远远超越原订2020年达到87所国际学校的目标。

同时,以私塾形式进行的在家教育(Home School)也快速林立,加上原有的国中、国民型中学、独中、信托学校(Trust School)或其他私立中学,使得我国的中学教育选择变得多元,形成国内中学教育百花齐放的现象。

针对此情况,教育博士苏源恭认为这是办学的组织类型多元化缘故。

“如果各类型的学校依然守住‘重学术轻技能’或‘重考试轻实践’的传统教育办学方针,那这对于提升我国年轻人的竞争力未必带来正面的影响。至于新成立的学校和传统学校是否在课程与教学上有所变革, 则有待观察。”

而陈亚才对于中学教育百花齐放的现象抱持乐观态度。“这证明了教育的模式是非常多样化的, 而成才的道路也是多元的。各种形式的教育都有其精彩的地方, 最重要的是不是有素质的教学和教育模式。”

陈亚才指出, 每一种制度的出现, 都在显示原有的制度有局限或缺陷, 更可以从中看到家长的需求和思维。

他举例,有些家长宁可花多一点钱, 也要让孩子去国际学校,因为他们认为掌握英文和具有国际视野能让孩子具有竞争力; 而在家教育(Home school)则克服了正规学校学生太多,老师太忙没有空跟学生讲话的缺点。

博特拉大学教育研究学院教授Samsilah认为, 现有的教育体制未必能满足或适合所有学生, 但不同类型的中学能起到互补的作用。

“多元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特色, 让来自不同类型中学的学生展现不一样的思维和强项。当他们共处和交流时, 就会察觉到彼此的不同, 而这就是让他们学习客观、尊重、包容、接纳差异的机会。这也是学生需要具备和培养的价值。”

——《梦翔中学》001期,2016

Tags
Show More
Back to top button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