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教育

别再用工厂方式培养人才!

文 | 张喜崇(教育博士,大学讲师)

在这种不分流的教育操作下,每一个学生都有选择学科的权利,但前提是他必须清楚自己的能力和性向。学校的升学辅导此时就变得极为关键……

文理教育到底分不分流?当教育部再提出探讨实施要如何处理中四理科和非理科分班制这一种分流教育时,“分流教育”再度引起各界关注。

分流教育(Streaming)存在世界各国的教育制度中。简单来说,分流教育就是按不同的教育对象,采用不同的教育措施,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一般上,学校实施的能力分班、跳班制、精英班/天才班、高中文理商、技职等,都属于教育分流的范畴。

很多国家会提倡文理不分流为教育分流措施的一部分,让学生不需依照文科与理科的分流方式来限制学生的选科,而是让学生依据本身的学习兴趣选择想修读的科目。譬如,数学能力较强的文商班同学可以选修高级数学。

市场趋势,人才需求改变

为何要提倡文理不分流?

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人才需求结构的改变。过去文理分流明显区分了理科生与文科生的升学科系,但是随着时代的改变,大学科系的结构也在变化,业界对于人才的需求也不再将文理科划分的那么清楚。

譬如早期大家提到的STEM(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教育模式,后来也增加了Arts而变为“STEAM”,强调了美感教育的重要性。

再如创客教育(Maker),也是融合了文理商等元素的一个教育模式。

由此可见,由于市场需要文理能力综合的人才,以致大学开始开办一些文理综合的课程,或是在收生方面不再局限于只录取文科或理科生,因此中学部分的文理分流是有必要做出相应的改变。

更有针对性,选择空间更大

那么,不分流是否就代表了合流呢?

别忘了,教育分流的制度原本是希望让教育有针对性,能够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不分流,会否让学校教育失去针对性,以致让学科表现优异的同学失去了展现才能,同时也让学习进度较慢的同学没有补弱的机会呢?

这其中涉及的是一个更细腻的教育操作问题。

分流的弊病在采用了整组区分的做法,一旦学生被划入某个分流,他就失去了学习另一个分流部分学科的机会,这对学生来说并不公平。

譬如,一个理科生可能也对商业学很有兴趣,但基于他是理科生,就无法选择商业的科目;相反的,一个理科生可能对物理不感兴趣,那他是否可以不必修读深奥的物理,而是修读比较一般的物理知识呢?

因此,不分流并不代表没有针对性,而是提供学生在学科的学习上有更多的选择。
这就形成了更细腻的教育操作模式,打破了传统上同一班学生都修读同样科目,同样内容的做法。

想一想,一个不分流的班级,A同学修读的是偏理科的知识内容,B同学修读的或许是偏文的知识,但他们却就读同一个班。

更具体来说,这是一个分层教学的概念,譬如以物理来说,或许就有文科的物理、商科的物理,以及理科的物理,学生在上物理课时就会分为三组,到各自的班级去上课。

这种按学科的分组并不是固定的,因为一位选择理科物理的学生,他也可以选择修读文科的化学,不像在传统的分流中,一个理科生就只能够选择理科的物理和化学。

特质与能力 更应被看重

在这种不分流的教育操作下,每一个学生都有选择学科的权利,但前提是他必须清楚自己的能力和性向。学校的升学辅导此时就变得极为关键,因为学生必须清楚自己的生涯规划和未来发展的方向,这个部分也是父母可以协助辅导的。

或许父母和师长都会担心孩子不懂得规划自己的学习,以致影响了未来升学的选择。但是从全球的教育改革趋势和对学生素养的要求来看,解决问题和领导力是重要的教育内涵,在高中阶段培养孩子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和规划自己的未来,是极为关键的能力。

如果学生在中学毕业还无法培养这样的能力,那他将在全球的教育竞争中处于劣势。

新加坡将在2024年废除现有的分流制,而以科目编班取代。我国教育部也提出废除文理分流的建议,但是具体如何操作,以及是否符合因材施教的观念还有待观察。
独中教育蓝图也提出延后分流的概念,即让学生可以在高二才确认自己的专科发展方向。

这些改革都说明了:未来的教育更注重学生个别的特质和能力,而传统的“工厂式”培养人才的方法终将被淘汰!

(作者笔于2019年10月30日)

Tags
Show More
Back to top button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