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翔力生涯教育工作室

从华小到国际学校 如何化挑战为胜战?

主讲 | UCSI国际学校 张娜老师 · 整理 | 编辑部

国际学校课程源自国际各闻名课程源流、教学法新颖又百花齐放、一个班级的学生多维持在15-20人左右、英语的教与学环境等,这使得国际学校成了很多华裔家长在教育上的另一种考虑与选择。

但面临五花八门的国际学校,华小毕业生该如何选择?国际学校的教育与传统教育究竟有何差异?家长又该如何陪伴孩子适应国际学校的学习环境?

来自中国、曾在泰国国际学校工作过的UCSI张娜老师,在梦翔力“周日开讲”上说:“马来西亚孩子的华语、文化保留得非常好,让我感觉很是亲切……但是他们从中文环境转入英文环境,必定会经过过渡期,开不了口,所以可能不太敢交友、不太敢请教老师,这些都是常见的情况,我都可以理解,因为我也是来自纯中文环境的中国……”

到底,国际学校的环境有何不同?华小生升入国际学校要做好哪些准备?根据张娜老师的观察,她提出了以下的观点:

Q: 我国国际学校如今逾200家,华社一般都从何选起?
目前马来西亚的主流国际学校有:英制国际学校(IGCSE/ALevel)、国际文凭课程(IB)和美制国际学校(AP),其中以IGCSE和IB为更多马来西亚华裔家庭的选择。

Q: IGCSE和IB有何不同?
1. IGCSE
体系差异 为全球的英制课程。英文和数学为必修科目,国外14岁至16岁全世界最多人读的、号称最受认可的体系。
科目安排 英文和数学是必修科目,其他可任选的五门学科,包括会计、生物、物理、化学、马来语、华语、经济、艺术、音乐、戏剧、信息技术、历史、地理、社会学等。如果孩子偏科,譬如某些科目如历史、经济表现不佳,则适合IGCSE体制。
英文和数学有层次,如果英文特别好,孩子可以拿英文第一语言与英文文学,就有两门科目了;如果英文不太好,也可以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数学也一样,数学好的同学可以选择两科数学。而华文较好的同学,可以选择华文作为第一语文,当然,华文不好,也可以把华文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来学习。

2. IB
体系差异 在科学、人文、外语、艺术、社会工作等各方面注重平衡发展,不偏科,不侧重某一方面。面向11-16岁学生。
科目安排 有六个学科组,必选的学科组包括:母语、一门外语、人文科学、数学、艺术、体育和技术,最后一年完成个人设计。如果孩子不偏科,表现平均,适合IB体制。

Q: 国际学校的教育与传统的教育有何不同?
1. 师生关系
传统教学的师生关系,比较偏向学生对老师毕恭毕敬、非常尊敬的那种;但国际学校的师生关系比较自然,好像朋友,让我感觉欣慰,我相信这是教育理念的导向成果。我就常见我校的师生早晨打招呼时仿佛朋友,学生问候老师时也会关心老师“Hi Teacher Rolland,how are you today?”这样的画面对我这个来自传统教育环境的人来说是非常欣慰和感动的。当师生关系亦师亦友时,上课氛围较为轻松,比较不带有害怕老师的成分,学生就比较敢问问题、不会不懂装懂;老师也鼓励同学找到自己的长处,面对某些运动、舞蹈等比较强的同学:“他们就是我们的老师了。”

2. 教与学
a. 教师中心VS学生中心
传统教育一般是以教师为中心,国际学校一般比较偏向以学生为中心。

b. 过程 VS 结果
传统教育重视考试这个“结果”,学生的学习比较偏向填鸭式死记硬背的方式;而国际学校虽有考试,也强调看见孩子的学习过程。譬如孩子为何成绩没有进步?过程中是不是还有其他如阅读、写作等在进步中?学生如何调整他们的学习蜜月期、学习疲惫期?孩子们如何透过动手操作的过程而得到更多的启发?

c. 知道 VS 会 VS 呈现
传统教育最长问孩子“你懂了吗?”但是“懂”并不代表“会”。唯有孩子呈现出来,譬如会做了、会教其他同学了、会呈现了,那才是“真懂”了。

3. 培养目标
传统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但现在的教育重视解决问题、思辨能力、全球视野等。国际学校尤其重视国际性视野,让孩子学会关注学校、社区、国际、亚洲、西方世界、全球、人类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命运等!这个理念可以融入每一个科目的教学的,譬如我在教杜甫的诗歌时,我也会鼓励孩子们去关注外国的诗歌,有没有表达这种忧国忧民情怀的。透过这样的教育,引导孩子们去关注全球化的课题,不论是艺术的、经济的,这一点在课堂上都有体现。

4. 家校关系
除了让家长可以和班导师、科目老师、协调员、校长等进行交流的家长会,我们也鼓励家长助学,譬如擅长做糕点类的家长,我们会邀请来配合我们的某个课程内容,来做志愿老师,指导孩子们做糕点,或请家长来做专题演讲,分享他的专业如汽车专业等;这不仅让家校通力合作,也让孩子为自己的父母倍感荣耀。

5. 社区关系、校际关系
让孩子“做中学”,关注校园、社区,是孩子们走入社会前非常重要的一步!而鼓励孩子到校际间做各种运动、艺术、演讲等的交流、比赛,也是重要的一步!尤其当孩子们在国际比赛中获得肯定时,那对他们的升学、生涯规划更有帮助!我们就有学生到耶鲁大学参加比赛后,立下升学目标——要到耶鲁大学深造!

Q: 华校生面对的挑战与适应办法是?
1. 英语的使用
华小生进入国际学校后,会从申请阶段、获录取阶段的蜜月期进入适应真正国际学校环境的疲惫期(过渡期),主要还是因为进入了英文的学习环境。但从正面来看,孩子们正因为经历了教师用英文讲解、同学都用英文提问、大家得用英语讨论问题、用英文完成作业……而且学校可能也会提供补习班等协助同学过渡,而同学在上课和放学后与同学的交流多偏于用英语,在这样大量的英语刺激下,我看到华小生、甚至是来自中国的同学等,只要开放自己,其实在2、3个月后就能适应使用英语了。

2. 文化的持续
国际学校强调多元文化,除了中华文化,还有国际上各种源流的文化,所以不但不会流失中华文化,还会开拓视野,了解国际上的多元文化!

3. 价值观的冲击
由于国际学校的孩子一般来自条件比较好的家庭,有些家长会担心同学间会存有攀比等现象。比较起来,我觉得我在中国看到的攀比现象较为明显。欺凌现象,我想是每个家长都不愿看到的,我就曾经有一学生,因为在原校被欺凌,而转来我们的学校。从他的眼神中还能看得出他对陌生环境、陌生同学的抵触,但是一次写作文我知道了他曾被欺凌,我知道他的这种抵触只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有一次利用口语训练,我跟他说不用害怕,你没做错什么,错的是欺负你的同学和不负责任的老师,在这里,不会在有人欺负你,我看到他眼睛里满是泪花。我们学校有多元种族,老师在教学上不会政治化地去强调某些种族的优劣,反而会尽量强调平等与多元的美好等。

Q: 家长可以如何陪伴孩子适应国际学校?
1. 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包括物品管理、任务管理、时间管理及情绪管理。

2. 学会自主学习
包括课前主动求知、课中积极参与、课后探索巩固。

3. 相信学校的安排
如免费的英文辅导、专业的心理咨询、免费的衔接班、互助的小组、免费的额外课程等,多去了解学校是否早已准备好上述这些支持系统,让学校来实质协助孩子,家长可省却不必要的压力与焦虑。
总的来看,选择之前,多去了解您的孩子适合哪一类国际学校课程、哪一所国际学校。“选择之后,以平和的心态、了解孩子的需要去陪伴孩子走过他的中学时期是更重要的事。”张娜老师如此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