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职场观察

中国大学与你面对面
反转新闻频发的危害与应对

留华8pm· Zoom梦翔

◊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院长郝一民教授

Q1. 现在媒体新闻都讲求快,准确度好像不被注重,“新闻”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吗?
现在的新闻,在真实性和准确性方面出现问题,相对来说确实占有一定的比例,其主要原因是新闻源的问题。移动媒体的普及,形成了当下媒体三重结构:
1. UGC(User-generated Content):
用户生产内容,又称作UCC。
2. PGC(Professionally-generated Content):
专业生产内容,又称作PCC。PGC有时候泛指个性化、视角多元化、传播民主化、社会关系虚拟化的内容。
3. OGC(Occupationally-generated Content):
品牌生产内容。这样的媒体生态,完全打破了传统媒体时代单一的PGC结构。
而自媒体用户生产的最大特点就是“零把关”、“无编辑”、审核缺失。这样的新闻源往往是传播速度极快,但完全是主观一己的传播,很可能成为信息不完整、观点带偏见,甚至完全虚构等,成为诸多问题的根源。

中国新闻传播学院培养的学生,未来主要进入专业生产的主流媒体。主流媒体的生产程序比较规范、严谨和完善。所以相对来说,我们对于新闻的接受,从专业角度来说,还是要以主流媒体的报道为准。

至于自媒体用户生产的方面,我们需要在国际化的视野上,加强媒体素养教育。

Q2. 我们常常浏览新闻资讯和分享内容,偶不小心,就会转发一些被别人说为“造谣”的信息,请问我们该如何识别真假新闻?
根据前面所述,自媒体用户生产的内容经常会夹杂一些真假难辨的信息。一般人会有一种从众心理。当自媒体朋友圈都不约而同地纷纷分享一条消息的时候,很多人都会不甘于被冷落,于是只要手指轻轻一点,一条连自己都不知道是真是假的新闻就转发了。所以,如果能够了解前面所述的新媒体生态的特殊环境,在自媒体平台看到信息时,尽量求证、求真实为佳。当然,有主流媒体的信息支撑会更好。

Q3. 请问教授,大数据的发展对新闻传播有什么影响?因为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在阅读某一方面或某一个观点的新闻时,也会收到很多相同观点的新闻,读者因此会被影响,而朝同一方向思考。
大数据对新媒体时代,尤其是5G时代的新闻来说,在确保真实性方面有重大作用。比如美国较早时就开发了一种叫做“核查新闻”的系统。甚至可以在总统大选的竞选讲演中,对于竞选讲演的内容,以几秒钟时间确认出该讲演内容是否具有真实性。

同时,大数据新闻也可以把很多信息制作成可视化的内容,把新闻报道得更直观形象。

但是,大数据和所有高科技产品一样,也是一把双刃剑。所以,也有一定的负面效应,例如,基于大数据的推送,就容易出现“圆形监狱”和“信息茧房”效应。至于这位同学提出的经常会被某些信息和观点“带节奏”的问题,这里面有数据推送的原因;当然,其实更多的原因还是从众心理的问题。同学们可以看看一本书《乌合之众》,可能会了解得更深刻更全面一些。

Tags
Show More
Back to top button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