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与升学规划职场观察

【让建筑充满人味与自然风】
曾秋凤:医院的建筑设计,也要把救人摆第一!

专访 | 高佩瑶

筑巢人3:曾秋凤
56岁,建筑设计总监
毕业大专/科系:台湾成功大学建筑系、英国东伦敦大学艺术建筑硕士课程
个人简介: 曾秋凤是彭亨人,中学毕业后负笈台湾上大学,因为喜欢设计,她用3年的时间努力考进台湾成功大学建筑系,取得学士学位后,便留在台湾一间小型建筑事务所工作。
1996年,她飞往英国东伦敦大学修读艺术建筑硕士课程,1998年毕业后,她加入学姐位于台北市的建筑设计事务所,开始专注于医疗建筑设计。
2000年后,她被委派到北京主管分行,承接至少30所大小型医院的建设。
2019年,她回到马来西亚,2023年创立自己的工作室Chin Design。
若你未来想从事绘测师/建筑师(Architect) :
【选组】建筑属于理工科,可朝理科方向前进
【修课】建筑设计需要多元能力,把握好每一科的成绩。
【心态】要有不逾越良心的正向理念,对设计有兴趣,胆大心细,刻苦耐劳。
【自主学习】建筑设计师需要一点绘画基础,建议课余可以学习各种美术绘画课程或活动。

建筑是生硬冰冷的“东西”,有人把它当作居住或使用的空间,有人视之为艺术创作,但对建筑设计师曾秋凤而言,建筑是“良心事业”,是关乎人的财产与生命安全的关键载体,必须重而视之。

从事医院设计二十余年,曾秋凤走过台湾、中国、英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参与过大大小小各类型的建筑设计,也承接过国际级巨型医院建设,更经历过1999年的台湾921集集大地震、2002年的严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状病毒(SARS-CoV)疫情……

丰富的经验让曾秋凤体悟,建筑不仅止是一项工作或专业,而是回馈社会的行动。
使用者方便和安心最重要

曾秋凤用“人生建筑,筑建人生”来形容建筑设计这一行。

“建筑可以是名词,指的是房子;与此同时,建筑也是动词,是构筑和建设房子的持续过程,当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各种各样的文化。一栋建筑是死的,只有活在里面的人,才能赋予它温度、情感和意义,建筑才有生命。人也是一样,换位思考,灵活转弯,人生就会逆转。”

曾秋凤非常重视建筑的人性化设计,“设计一项建筑计划,必须与它的使用者、他所置身的特殊环境和社会文化持续往返地沟通,才能确保建筑未来在使用时,是住得安心和安全的,当中必须仰赖结构、排水、电力供应等等不同专业的相互结合,才能实现。就像人生一样,我们的心态如何,就决定了建筑/人生未来的模样。”

从大学毕业出来从事第一份建筑设计工作开始,曾秋凤一直抱持着观察和学习,且无所求的工作态度,去累积自己的专业自信和能力,这才让她后来有了独自承接超巨型医院计划的信心和胆量。

而事实也证明,心态正向,态度积极,支持她一路往前走──参与过台湾921大地震后的希望工程学校重建计划,用2年时间完成占地30万平方米2000床的北大国际医院工程,还有天津3所1000床规模的肿瘤医院、传染病科等等。这些巨型计划,一般大型建筑公司都不太敢承接。

这些经验,造就曾秋凤以人文关怀为本的建筑设计理念。“一项建筑计划好不好,看使用者方不方便、安不安心就知道了。”

医院设计,把“救人”摆第一
比起一般居住、商业或休闲建筑,医院设计更死板单调,但设计不当,影响医治的便利、速度、效率和安全性,衍生的后果相当可怕。

“参与医院设计初期,感觉每一所医院都是一条长长的走廊,然后一间间的四方诊间、治疗室、病房等等模具化的建筑物,简直无设计创意可言,我那时就想离开了。”

可是她观察身边的同事,提出一个疑惑:为什么那些经理协理可以从大学毕业做到退休?为什么他的孩子可以尾随他的步伐全心投入到医院设计?

疑惑未解,激发她留下来一探究竟。没想到,一做就是二十余年。医院设计很复杂很专业,讲求耐心和恒心,是生命与人性的救赎。

“医院设计的真正意义,是回馈社会,那是一种无所求的职业精神。”

细致关怀病患心理
曾秋凤说:“人的一生,生老病死都在医院,产房、太平间、妇科、肿瘤科、传染病科……迎接新生命,救命,甚至安置身后的归宿等等,医院设计必须满足不同的身心灵及文化需求,以人性化的设计让病人开心、快速痊愈,才是关键。”

她举例:
产房是新生命降临的地方,空间设计上必须思考如何将产妇送进产房、出生后如何快速及便捷的从产房送到小儿科,所以小儿科的位置必须临近,但妇科和产科的出入口必须错开。

“妇科收治的都是妇女疾病的患者,这些疾病往往就是导致不孕的因素,如果进出口都一样,看着忙碌的产妇和新生儿进进出出,你叫不孕的妇女情何以堪?”
她也是在与美国建筑设计师合作后,才了解心理照顾的细腻。

各国文化与要求不一
因地制宜,是医院设计的核心。

曾秋凤解释,比如太平间,是存放遗体的空间,私人医院不特别设置,会要求家属立刻接走;而台湾一些医院冰库设计较大,因为传统殡葬仪式有些可以长达一个月。

“不同国家、不同级别的医院,对太平间的需求也不一样。”

再比如传染病科。2002年发生SARS疫情时,曾秋凤的台北事务所刚好承接了和平医院改造成传染病中心的计划,她参与其中,也学会传染病建筑设计的原则和流程。

曾秋凤在2019年回马后次年,正值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看着医疗体系的混乱,以及我国医疗空间设计的不完善,一度让她忧心忡忡。

打破传统模式,因了解而有设计
灵活变通一直是曾秋凤的专业守则,她无法忍受一成不变的照本宣科,总是在模式化之间打破传统,寻找设计创意。

她曾经在2000年承接中国北大国际医院超大型工程设计,占地30万平方米,2000床的空间需求,总计32个部门,是超出大部份建筑公司所能承担的范围。

“规模相等于300栋独立式洋房的面积。试想想,每天有2000人工作,每餐要准备2000个便当盒,需要2000张床睡觉,如何张罗、安置,空间流动线如何走,结构如何支撑,科别部门如何配置等等,都是一大考验。”

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初到北京时曾一人只身从北京飞往郑州。

“我那时有带两位助理建筑设计师,他们或许懂建筑设计,但不了解医院建筑,另外也有专门的医疗规划师,但他们或许熟悉医疗需求,却对建筑设计完全不懂,所以大部份事务我都必须亲力亲为。”

为了了解各个部门的需求,她每天从早上9点到晚上9点与个别部门逐个访谈,每个部门访谈半小时,足足用了3天时间访问了30个部门,完成了一间偏乡大型医院设计。

结构安全最重要
建筑的安全涉及使用的便利性和妥善的空间配置,比如预防细菌或病毒交叉感染、自杀事件、消防逃生等等,而结构的设计尤其重要。

比如在建筑希望工程的竹山小学时,一次地震让建筑师觉醒到单排数层的单跨结构设计抗震的脆弱性,之后的设计开始朝向更安全的柱子纵横交错的多跨结构设计。
“可是在马来西亚,仍然是单跨设计为主。”她感到担忧,特别是气候变迁引发的各种不确定性,安全结构更为重要。

“马来西亚千万别发生地震,我们目前的建筑结构大部份都不堪一击,因为没有把结构摆第一。”

她强调,设计一栋建筑,就是让社会变得更美好的行动。对曾秋凤而言,能用自己的专业回馈社会,就是最大的意义。

《梦翔中学》31期

Tags
Show More
Back to top button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