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同的文本内容,以电子阅读器进行阅读,比起通过纸本书籍阅读,更容易忘记文本内容,对文本的理解也多停留在表面意涵……
两年前香港中文媒体刊载了中国大陆著名作家王蒙的文章《别让手机肤浅的浏览毁了深度的阅读》(下文简称“蒙文”),文中批判现今的很多阅读者“离开了阅读,只有浏览与便捷舒适的扫描,以微博代替书籍,以段子代替文章,以传播技巧代替真才实学,以吹嘘表演代替讲解探讨,将会逐渐造成精神懒惰”。
蒙因而主张:“读一点费点劲的书,读一点你还有点不太习惯的书,读一点需要你查查资料、请教他人、与师长朋友讨论切磋的书。”
他更在文未特别发出措辞强烈的警语:“人在触屏时代,不要做网络的奴隶!”
这篇文章因为出自王蒙手笔,内容又戳中了时下人们阅读习性的软肋,当然引起骚动,也引来了热议,甚且争议。
阅读纸本书籍,产生更深刻记忆
蒙文透过这篇论述,带出了一个与”阅读”相关的热门议题——关于阅读,如以不同的载体“传统纸本”书籍与“电子介质”文本来进行阅读,两者所带来的阅读习惯、效能、情感投入、认知等方面的影响与效果其实各有所异,针对此,目前出现了各种意见相左、对峙或调和等不一的声音。
据了解,已有许多研究表明,相同的文本内容,以电子阅读器进行阅读,比起通过纸本书籍阅读,更容易忘记文本内容,对文本的理解也多停留在表面意涵。
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尤以挪威Stavanger大学的心理学家Anne Mangen教授2013年发表于《国际教育研究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中有关"比较纸本与电子萤幕阅读线性文本:对阅读的影响"(Reading linear texts on paper versus computer screen: Effects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的论文最具说服力。
这篇论文以一系列的实例,如通过50 个资质相近的读者,分成两组各25人,一组以纸本书籍、一组则以电子阅读器,阅读数十页同一文本的悬疑小说;在阅后进行有关情节、任务、场景等问题的测试,从中得出:以电子阅读器阅读的组别相对以纸本书籍阅读的组别,在描述文本的时间线索方面(整体结构、人物关系、情节发展等)出现明显的劣势。
这可能是阅读纸本书籍时,随翻阅的进度、书籍已阅及待阅的增减厚度,给了阅读者实质而真实的阅读追逐感。
而纸本书籍作为实体且立体的存在物,书藉中的文字、图片固定位置等,会随着阅读者在翻动扉页的时候,构建时间线索。这也正是阅读纸本书籍者在通过书籍左右页、薄厚、文字或图案等各种布局及位置所产生的印象和记忆,能加深对文本内容的掌握与理解。
电子介质文本进步空间大
虽然以电子阅读器或电子设备进行阅读,带来了上面所述各种不良的影响,但是不容忽视的是,电子数字化的阅读模式与习性,却是当前主流的阅读方式。目前看来这样的阅读模式,其趋势也只会增加而不会递减。
而以电子数字化的方式阅读,是否就全是弊端而一无是处?
在某种表层的意义上,虽然有许多论者认为,电子数字化的阅读条件似乎使得阅读者在便捷、快速翻查的阅读情境下,会趋向表面认知零散而碎片化,养成思维的惰性;可是,也有人指出,不论传统纸本书籍或电子介质文本,其文本内容、作者理念根本是一致的。
换言之,电子数字化(特别是电子书)与纸本书籍的阅读,最大的差别只在于进行阅读时的介质和载体不同而已。
由此,端看应用电子数字化的阅读者,所“自由”选看的文本长短、深浅、休闲或经典的内容,才能判定他们的阅读是否具有深度,或流于粗浅阅读。
数字化阅读不仅在量或质方面(数量与相同议题快速地找到对比)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捷崭新体验,同时因为便于携带(一机在手、海量讯息、随时随地阅读),可满足阅读者在任何时间(包括短暂、细碎、零散瞬间)、任何地方(只要允许开机之处)进行阅读。
更值得注意的是,已有识者指出,纸本书籍在数千年伴随着人类阅读的习惯而不断地进行修正,因而就阅读这回事,目前以纸本为介质的出版物已近乎臻至完美境界。相对于数字化阅读的工具、电子介质文本尚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假以时日,数字化阅读的工具、电子介质文本肯定会逐渐加大它的优势,尤其是突破阅读传统纸本书籍的局限,比如已出现的一些交互式电子书,让阅读者自主决定阅读的路径。
有人戏谑地说,对于一个不阅读的人,无论什么形式文本的载体,都不具意义。反之,对于一个热爱阅读的读者而言,他更在乎的是文本内容,这就是所谓开”卷”有益的精髓所在。正如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徐雁教授提出的高见,即在今天全球资讯一体化的时代,必须要有“和谐阅读”的理念,这样才能“左书右网,并行不悖;前语后文,流畅对接”,这才是疏理好纸本读物与网络阅读关系的真知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