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英国首都伦敦,被誉为环球最国际化、每年游客量达2000万左右的这个文化大熔炉,其丰富学术与文化的结合、享誉全球的闻名大学,更是马来西亚学生涌向英国的主要原因。
2018年,谢宛霓(Agnes Cheah Wan-Nee)也跟多数同学一样,怀着梦想走入了英国闻名,始建于1824年的曼彻斯特大学(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简称曼大),一所位于英国第二繁华城市曼彻斯特的世界顶尖综合研究型大学。曼大是英国最大的单一校址公立大学,也是英国著名的六所红砖大学之首,英国罗素大学集团创始成员之一,QS世界大学排名前30强名校。
谢宛霓不仅在曼大完成了她的建筑系学士学位,英国的文化、生活经验更让在她为人处事上,学会了多元、新颖的思考角度。
而新冠肺炎疫情对英国的冲击,也让谢宛霓有了不一样的体验……
Q. 你选择曼彻斯特大学(UOM)的原因是?那儿的学习有何特色?
伦敦,是最大的吸引力。它生动,让人不会感到厌倦,总有许多事情让我去做、许多地方要去!也因为这个城市够大,我在大学里结识了各色各样的朋友,这是一种全新体验,我非常享受!
而曼彻斯特大学的建筑系教会我的,是关注细节——关注建筑物的设计细节,也在细节中找出各种解决方案。换言之,建筑物的设计,远远超出其物理环境。因为建筑系,我更认识了这个世界,奠定了更开放的学习态度。我的最终目标是:打造城市,也成为城市的一部分!
Q. 除了学术之外,曼彻斯特大学让你感觉迷人之处是……?
应是我在大学里认识的师友吧!我认识的大部分朋友都很友善,辅导老师、讲师们也热心教育,视我们如同朋友、同事,他们不会表现得很权威,只下命令或指示,他们更喜欢聆听我们的想法!
Q. 和马来西亚相比,英国的教育方式有何不同?
对我来说,主要差异在英国这个讲求“独立学习”的环境,这样的学习环境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所以我会看到有些习惯依靠导师指导的朋友,在这样的学习环境里便会苦苦挣扎。相较起来,西方的学生就比较独立。而我们要适应这种学习环境,自律很重要,也需要时间去过度,毕竟我们的成长历程里,比较缺乏批判式的思维与教育。
对我而言,西方的这套教育模式,没有不尽然不适合之意,重点在我是否愿意去尝试,改变我过去比较依赖老师的学习方式。其实,批判思维与问题解决,对于我去适应这个快速转变的世界,是重要,也是必要的一种自我准备。
Q. 离乡背井,到异国求学,和留在家乡升学,最大的区别是……?
在异乡,我需要非常独立地去解决各种问题,包括支付各种账单、做饭、买杂货,到照顾好自己的健康,处理好上课学习与生活琐事,还要去适应异乡文化、人事与各种状况。这不容易,也需要一定的耐心。但只要适应之后,一切就如同家常便饭了,不会太难。
这应该是为何在异乡求学会使人变得更加独立,也更加坚强的原因吧!不过,有了克服问题的能力后,我感觉很有成就感。
而有机会结识各国同学,了解各国同学的国家、生长背景、学习情况,倾听他们的经验、观点,由此开阔视野,我也觉得很喜悦。
Q. 英国和马来西亚的文化截然不同,你是否经历过文化冲击(culture shock)?
基本上,英国的国际学生都会经历文化冲击。不过可以认识各国朋友及其文化,拓宽我的视野与胸襟,去接纳事情的多元性、多种可能性,是我的另一大收获呢。
英国人非常友善,初次见面也会给人一个拥抱。这和我国情况大不相同。还记得我初次在英国被人拥抱时,感觉是尴尬的,呵呵。
Q. 身在英国,你如何度过了当时新冠肺炎疫情的吃紧情况?
对我和同学来说,那个时期真的很艰难,还记得那时候我们在进行着与设计有关的课程,需要经常性地进行面对面的会议、讨论会,以便能够展示与说明作品,这样的做法,在线会议是做不到的。
正因为当时吃紧的情况,我没有了制作3D模型的机会。即使做了,也只能拍照上传而已,无法具体展示物理模型,有失公正。此外,我们的讨论也受到了限制。新冠肺炎疫情让人很是无奈,不过也不尽然让人无法动弹,我们还是可能把事情做好的!
Q. 英国的亚洲留学生普遍面临哪些问题,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
普遍是种族歧视这个问题吧。即使我遇到的多数人都很友善,但有时候我们还是因为身份背景,而让人产生偏见。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很多亚洲人都遭到攻击,那段期间,我会害怕外出。尤其我还是女性,更要小心。
Q. 你未来的计划是什么?
如今返回大马,我希望可以实现所学;修读硕士之前,先体验建筑工作,也希望自己可以走入设计与创意这个领域,做更多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