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中学青春同行

说我听你,一起做最适当的选择!

文 | 江美霞

六年前,我们一家开车到60公里外的阿罗星,陪你到寄宿中学报到的画面还来不及褪色,你就得参加最后一次的中学会考、进入成长的另一个里程。

那时,我们选择的这所学校还挂着“落第生收容所”的历史包袱。有不少声音在我们耳边回荡着:

“为什么不去国民型中学?成绩这么好一定进得去,以后拿政府奖学金升大学的机会可多呢!”

“去独中?考SPM吗?全都用华语教哦!听说独中生英文很烂……”

  “13岁就去寄宿,好吗?这么小,要是我就舍不得了。”

 “为什么不去××独中?至少数理是英文教学的!”

  “宿舍的餐点味精多、份量少,怎么会吃得健康有营养?宿舍又窄又没空调,孩子很难睡得好!”

 除了这些对着爸妈说的话,你小学毕业前老师还在班上列举去念独中的“负面”案例,让你好好考虑是否要坚持呢!

还记得你说,你只是对老师的话笑笑,没给予任何的回应。

是啊,各式各样的意见扑面而来,要是我们不清楚自己的选择,也许会在其中摇摆不定啊!(你十二岁的坚定从何而来呐?!)

我们一起决定

儿子,不知道你还记得我们是如何做“念独中的选择”的?

坦白说,念独中这个决定,你连参与的机会都没有,那是我和你爸在很早很早以前(也许你都还没出世呢!)就有的默契。

在你成长的过程里,教育话题是我们家的“家常便饭”,而你该是这样耳濡目染知道独中“是什么来的”。

也就是说我们是一起决定该去哪一所独中的。

对于让孩子学习做决定这件事,妈妈有一个想法就是:让孩子接触、认识、选择,再从有限度的选择里做决定。

于是,在你小学四年级时,我们先去参观一所规模较大、发展进入稳定期的学校,你很喜欢,尤其是宿舍“舒服得很”。

来到小六时,我们再去参观另一所较小、质朴且刚要转型的学校。

我们比较了两所学校的特质,再对照你和爸妈对中学教育的期待,你就这样“自然”升上那所较小型的华文独立中学了。

亲子各有历练和立场

儿子,我们没有为此持不同意见或冲突,当然是个顺心的经验。

但是,纵使我们持不同看法,我想那也是合理的。

十二岁的孩子和四十岁的父母,本来就是走过不一样的生命经历、就是不一样啊!

孩子即将升中学,爸爸妈妈想的一定比孩子多——除了眼前的衣食住行不说,要孩子的未来过得好、想尽办法把孩子最大的未来算进去。

和父母相比,孩子考虑的也许是朋友、舒适度或“我就觉得这样好”。

两者各依据自己的生命经历与发展来看事情,是很难有交界的。

从教育本质思考

换个位置,从教育本质去思考,应该更有机会让双方从冲突解套。不知你也有相同看法?

妈妈把中学教育放在基础教育这个位置,品格教育摆在先、学会更有系统的学习和学会做事、有可以引导孩子思考的学习氛围和成人,这几个点是我看重的。

我不去想孩子应该读什么学校,而是孩子需要一个“怎么样的学习空间”来强化他的学习。

当然,这当中一定有斟酌取舍。

所谓最好的选择,也不过是从我们手里握着的资源里,做最有力的选择。

听见彼此的价值与需求

妈妈觉得在亲子沟通里,抵抗差异是获得共识最大的阻力;唯有理解各自的责任承担和界限、坦诚面对自己的无能为力或害怕,并听到对方的需要,才能更靠近最适当的选择。

对我而言,不论是让十二岁的孩子来独立选择,然后说一切后果由你负责;还是完全不需孩子参与决定,处处父母领路,皆是对自己的父母职责和界限模糊不清的表现。

陪着孩子一步一步去看到各种可能、提供参考经验,既不放弃身为父母的威严,也不夺取孩子的学习,一起做最适当的选择,是职责,也是爱的体现。

这样一起探寻思考的过程,让亲子间有更多听到对方、看到自己的机会。这也是“陪伴”最珍贵的礼物。

期许我们做父母的,都有看到内在最深处“不要孩子走冤枉路”的学习,如实面对自己在教养上的担忧,同时,卸下“理想父母”的这份工作。

妈妈
笔于2016年10月

《梦翔中学》3期,10/2016

Tags
Show More
Back to top button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