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2:邬洁曦 30岁,慈悲安宁疗护基金会注册与执证辅导员 毕业大专/科系:马来亚大学辅导学系 个人简介: 很少人希望自己的工作与“死亡”为伍,邬洁曦却是那个愿意陪伴长者走完人生最后一哩路的人。 邬洁曦是吉隆坡人,从小她就喜欢与老人家相处,大学时她就读辅导学系,2017年毕业步入社会,第一份工作便进入国家肾脏基金会服务,后来经历外婆癌末病逝的谎张失措,驱使她于2021年加入慈悲安宁疗护基金会,成为全马第一位全职安宁疗护注册辅导员,展开她陪伴癌末和肾衰竭病人面对“死亡”的使者生涯。若你未来想从事安宁疗护 : 【选组】文科。有些大学不管文科理科,但有些大学却坚持只有文科生可以修读辅导相关学系。 【素养】服务长者的社会关怀和奉献精神。 【课外活动】多参与团体活动及义工服务,从探索中了解自己适不适合社会服务行业。 【其他注意事项】注册辅导员的先决条件是至少取得大学文凭,有些单位甚至要求硕士资格。 |
新冠疫情之前,邬洁曦的外婆患上癌症,治疗后的头2年情况稳定,之后病情急转直下,3个月时间便撒手人寰,永远离开了她。
邬洁曦最大的遗撼,是外婆临终前非常安静,完全不说一句话,双眼看着前方,她和全家人都不知该怎么办,也不知道如何帮助外婆更舒服自在。
她痛吗?她要什么?她有什么话要跟我们说?却因为没有人懂得如何应对,而留下了遗撼。
“这件事对我的冲击很大。”
那之后,邬洁曦决定加入安宁疗护的行列,因为每个人临终前的心理需求都要被照顾,不然就徒留遗撼,人生无法圆满。
安宁疗护,给病患安宁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的四大过程,进入老年,身体机能衰退,或百病缠身,承受种种病痛折磨,感受到时日无多时,每个人都会不舍,或放不下某些人生憾事。
如何能让这最后一哩路走得舒适、安心和放心,非常重要。
然而,社会现实并非如此。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定义,安宁疗护指的是当病人及家人面临威胁生命的疾病时,应经过预防及缓解的方式,来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质;并且要以早期侦测、周全评估及全人身心灵的方式去治疗病人的疼痛及其问题。
“很多人会以为接受安宁疗护,就是没有希望了,其实不是这样的。一旦被诊断出患癌,其实就可以接受安宁疗护服务。”邬洁曦说。
这种普遍的错误认知,与马来西亚安宁疗护起步晚息息相关。安宁疗护于六十年代萌芽于英国,马来西亚则迟至1992年才开始出现于吉隆坡及槟城,“我们的基金会也才25年的历史。”
她解释,很多人可能听过临终关怀,但不一定知道什么是安宁疗护,而临终关怀(End of Life Care)只是安宁疗护(Hospice)其中的一环而已。这说明了国人对安宁疗护的不重视,但这也难免。
人力有限,服务无法完整
今天,我国只有邬洁曦这么一位“全职”的安宁疗护辅导员,彰显了这个行业的冷门和“非必要性”的地位。
邬洁曦说:“我们在患上癌症,或面临肾衰竭时,首先浮现的是强烈的身体疼痛和不舒服感,当下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纾缓生理疼痛及不适的症状,医疗服务才是最重要的。”
当安宁疗护前线的人员已经非常吃紧时,医疗服务成为优先及当务之急,就无力去顾及心理需求。
行业的资源限制,让安宁疗护服务无法完整。“过去可能都是比较依赖兼职辅导员。”她的出现,为马来西亚安宁疗护辅导领域的专业化注入一股新生命。
她的工作,就是跟着医疗团队去做家访、陪伴、沟通,了解病人实际的心理需求,再提供适当的协助及社会支持。
最大挑战:不敢谈“死”
这份工作很挑战。她不讳言,华人社会的传统观念对死亡大都避忌。“要让大家知道,谈论死亡不代表你会立刻死,不谈死亡也不代表你不会死。”这种心理需求,是需要被满足的。
在实际的现况中,很多时候,不是病人不愿面对,而是身边家人亲人不肯正视。
“医生在诊断后会告诉家人实际病情、生命期限,请家人转达病人,并做好准备。但很多时候家人总是隐瞒,以为病人不想知道,或知道了会加遽病情,但这样真的好吗?”
邬洁曦感叹,有些病人非常清楚自己的状态,让病人明确知道他们接下来的岁月,他便能好好规划自己的余生,才能安心的离开。
沟通“死亡”真的是难上加难,好像只要碰上它,就是诅咒,就是不吉祥。
勇敢面对,才能好好规划
邬洁曦深明个中难处,为了帮助更多人敞开胸怀面对死亡、沟通、谈论死亡这件事,她在2022年提出“安生.善别”计划,主要目的在提升社会大众生前规划的意识,鼓励大家预先做好自己的护理计划,透过谈论死亡,达到开启对话、打破框框,自在讨论死亡课题的目的。
“我们即将进入高龄化社会,趁年轻做好规划,勇敢面对死亡。”
她说,谈论死亡的技巧很多,比如借力打力,“一起看新闻或出席亲友的丧礼时,可以听听他的想法,问问他如何看,了解他的感受,然后再慢慢引导他谈论自己的身后事。”
她的经验是,长者大都不想听到“死”这个字,你一谈他就回避,或干脆就不跟你讲话。“不谈死亡,那就谈人生啊!可以问问他:你觉得你的一生过得怎样啊?用聊生活的方式切入主题。”
虽然加入安宁疗护服务行列只有两年多,她却发现,谈死亡,必须从了解对方开始。“我一定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他的想法,因为每个人的死亡课题都是独一无二的,接受度也不同,要试各种方法,直到成功为止。”
邬洁曦坦言,在与临终病人聊天和互动的过程中,她学习良多。“人家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人真的是宝,是我学习的对象。他们让我重新看到我身边的老人家的目前状态,也让我有更大的动力往前走。”
对她来说,安宁疗护这条路不好走,却是滋养她生命的元素,推动她把这份工作做得更好。
《梦翔中学》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