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就是要让人学会思考: 我为什么活着? 我要做怎样的人?”
莫泰熙, 人称华教园丁, 年过七十, 对教育却保有二十岁的热忱。与他聊有关教育的人与事, 说到感动处, 他会潸然泪下; 谈到痛心处,他会严正批评。对于孩子们需要怎样的教育, 他词约指明——思想教育。
教育不是为考试,是为做人
什么是思想教育? 思想如何产生?
“思想,是生活中建立起的价值观。你的朋友、生活、家庭、接触的人, 都会形成你的价值观。所以成人必须要有端正的思想。”
在人的认知过程中, 小学和中学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教育。无疑, 学校在形成孩子的价值观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
莫泰熙说, 今天很多人说素质教育, 但是大部分的学校都失去了梦想, 讲一套做一套。“有一年, 我出
席中国的素质教育研讨会, 当时中国高教主任说了一句话: 素质教育轰轰烈烈, 应试教育踏踏实实。”
他说,我们也在经历相同的情况, 大家都还是看重考试。然而, “教育不是考试,是做人!”
“而‘人才’是对社会的心没有死。”
生命教育, 教孩子做人
为了在学校内鼓励生态环保, 一名中学老师利用校内一片空地种植稻米。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将稻米的生长, 从谷到稻, 每天详细记录。他们让昆虫自然生长, 形成有机园地。
“这种教育是课本上没有的, 老师带领学生体验、观察。这就是生命教育。”
他说, 后来这所学校的新校长将这片有机园地清除。老师在愤怒之下辞职, 转而学做面包, 在家中筑起土窑, 自己动手做果酱,继续他环保的生活理念。几年之后, 他与以往的学生一同找来了货车,车内有窑, 在夜市售卖现烤面包。
又, 一名机械工程师, 在事业最高峰之际离开工作岗位, 回归田野当起农夫。他的父母是种稻的农夫, 他想把华人种稻的技术传授给马来人, 让马来农民掌握种稻的技术。后来, 他接触环保, 认为不该使用农药, 改而种植有机稻米, 再后来, 他将农场改变成有机休闲农场。
“生活有太多的可能性, 有些人读了这么多书, 最后他回到追求生命的价值,寻找活着的意义。”
“教育的核心价值是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学习做人。作为教育孩子的成人, 必须思考怎样的行为才有资格叫做‘人’。要让孩子看起来是人, 行为也是人。”
莫泰熙说, 他的一个孙子某次在外用餐的时候, 将自己不喜欢的食物挑选出来。回到家后, 妈妈告诉他世界上有很多饥饿的人, 他不吃的食物可以给妈妈吃。孙子想了想说: “那我们买东西给他们吃。”
“这就是利用生活中的机会教育孩子, 引导他珍惜。”莫泰熙说。
“做人要爱护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而尊重生命是需要学习的。”
生命尊重生命, 才能影响生命
莫泰熙经常到不同的学校讲课, 每次踏入课室, 同学们都会按照规矩起立、行礼、问安。“但是, 你会发现他们站起来的时候还会继续讲话、东歪西倒。因为‘起立、行礼、问安’对他们来说只是形式,从来没有人告诉他们这几个步骤的用意。”
“事实上, 这是学习互相尊重。老师的身份有三个层次, 老师、人和生命, 所以学生必须尊重。同样地, 学生的身份是学生、人和生命, 也必须获得老师的尊重。所以, 每个人都必须认真严肃地进行问安的步骤, 班长要等到班上没有声音, 大家都认真站直, 才一起行礼90度和问安, 老师接着也必须问安和鞠躬。”
年轻时候曾在中学任教的莫泰熙, 曾有一名初中三的学生, 每天上课都打瞌睡。后来, 他去学生的家做了家访, 才发现这名学生每天早上四点必须起床帮忙割胶的父母工作, 然后匆匆忙忙地骑脚踏车, 走27英里的路程到学校上课。了解之后, 莫泰熙买了锅子、美禄、奶粉和苏打饼放在班上, 让没有吃早餐的学生在班上吃早餐。
后来遭到其他老师投诉, 他告诉校长: “他不只是学生, 他是人, 也是生命。人肚子饿了就应该吃东西,
这个生命这么脆弱,我们应该关心。我关心生命、关心人有错吗?”
“只有生命尊重生命, 生命才能够影响生命。”
思想教育,影响幸福感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 思想指挥行动, 行动养成习惯, 习惯形成品质, 品质决定命运。
“杨瑞清也说过: 立大志, 做小事。意思就是每一天将每一件小小的事认认真真地做, 做得很深入, 做得很透彻, 最后就能完成大事。”
莫泰熙举例, 校园很多垃圾, 是因为自私自利的人乱丢垃圾。如果大家都不乱丢垃圾, 甚至捡起别人丢的垃圾, 就会换来干净的环境。“要让整个地球都没有垃圾, 能做到吗? 就从你做起,养成捡垃圾的习惯。这就是陶行知说的‘思想指挥行动, 行动养成习惯, 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
“好的思想指挥好的行动,坏的思想指挥坏的行动。换句话说, 思想教育决定孩子的命运。”
陶行知也说过另一句话: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 学做真人。
“为什么要‘真’? 我们常说‘真、善、美’, 如果没有‘真’, ‘善’也是虚善,‘美’也是虚假的美。”
他说: “有些人去整容, 那是假的美。每个人的样子是上帝安排的唯一的一个样子, 但很多人对自己独特的样子却不欣赏。所以很多人不认识自己。而每个人一辈子都应努力地认识自己,尊重自己。”
许多人为了迎合世俗观念而没有去认识自己, 为了竞争而忘了生活的本质, 以为爬得最高, 就能获得快乐。
“真的水, 没有香; 真的人, 是平淡的。价值观才是影响幸福感的主因。”
“思想决定一切。从功利主导的思想里面, 回归到做人最基本的快乐。让孩子从小认真地做人, 养成好习惯、好行为、好的品质。有端正思想的孩子就会有责任感, 即使今天表现一般,也只是生命之花还没有绽放而已。”
文化扎根,影响思想
从奠定孩子的思想基础来看,推动母语教育近50年的华教园丁莫泰熙认为,学习语文是让人能够通过读和听,而形成“思想”。
他比喻:母语是主根,其他语言是枝干。只有掌握了母语, 其他枝干才能吸收养分, 才进而学习第二、第三语文。
“华校拥有中华文化的土壤,校内的布告、活动, 都强调中华文化的元素, 学生自然会接触比较多华人的文化氛围。”
如果华裔学生就读国中、私校或国际学校等, 而校内也欠缺中华文化元素时, “那么家里就该营造中华文化的氛围,否则文化与思想的主根就很薄弱。”莫泰熙建议道。
他认为, “主根若是不强,大风吹来就会倒。”
——《梦翔中学》001期,2016